考试大纲:
1) 语文
2) 数学
3) 英语
4) 地理
5) 历史
6) 物理 7) 化學
1) 语 文
Ⅰ.考试要求
中国语文指的是汉语和中国文学。本学科主要考查考生在中国语文方面的能力,即基础知识、阅读和写作能力。阅读能力
包括现代汉语(白话文)的阅读和古代汉语(文言文)的阅读两个方面的能力。写作能力是指用现代汉语普通话和现代汉字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考生答题的语言以现代汉语普通话为标准,文字则繁体字和简体字。
Ⅱ.考试内容
一、语文基础知识
1. 汉语知识
(1) 正确辨析词义
(2) 正确使用词语
(3) 根据表现方法、场合、对象和目的的差异,恰当地运用语言
(4) 分析结构复杂的长句,正确把握语意
(5) 借助语法、逻辑知识修改表达不清楚的语句,使之清晰连贯
(6) 借助修辞、语法知识,使语句表达准确、有文采
(7)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 中国文学常识
(1) 了解文学体裁的主要特点(辞赋、乐府、古体诗、近体诗、词、曲、杂剧、章回小说)
(2) 了解中国古代著名作家及其代表作
(3) 了解与重要文学作品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
(4) 默写常见的中国古代名言名句
二、阅读
1. 现代汉语(白话文)阅读
(1) 理解重要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
(2) 理解文章中结构复杂的句子
(3) 筛选并整合文章中重要的信息
(4) 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
(5) 归纳文章的主旨
(6) 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
(7) 分析和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
(8) 评价、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写作技巧
2. 古代汉语(文语文)阅读
(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词义
(2) 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3) 了解古代汉语的句式和用法
(4) 把浅近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5) 了解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
(6) 归纳文章的主旨
(7) 评价、鉴赏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
三、写作
1. 准确理解题意
2. 观察准确,联想恰当、想象合理
3. 语言规范、连贯、得体
4. 文章中心明确,结构完整,条理清楚
5. 文章内容充实,情感健康
6. 记叙清楚完整、详略得当;描写具体、生动;说明能把握特征、语言简明;议论论点明确、论述充分、论证合理
7. 了解常见应用文的格式及行文习惯
Ⅲ.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1. 考试方式采用闭卷、书面笔等。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2. 试卷各部分内容的占分比例
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约20%
文言文阅读 约15%
白话文阅读 约25%
写作 约40%
3. 试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简答题和作文。
2) 数 学
Ⅰ.考试要求
1. 正确理解和掌握中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方法。
2. 熟练运用本大纲规定范围内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法问题(包括简单的应用问题)。
Ⅱ.考试内容
一、 代数(Algebra)
1. 数(Number)
有理数、无理数和实数,绝对值,复数及其向量(Vector)表示,复数的四则运算。
2. 代数式(Algebraic expression)
整式、分式及其运算,因式分解,根式及其运算,二次根式的有理化。
3. 方程(Equation)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及其应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二元一次联立方程组和三元一次联立方程组的解法。
4. 不等式(Inequality)
不等式及其性质,简单不等式的证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5. 集合(Set)
集合,子集,交集,井集,补集。
6. 函数(Function)
函数,函数符号,函数的定义域,函数的增减性、奇偶性,反函数,互为反函数的函数以及它们的图像间的关系。
7. 一次函数(y=ax+b,a≠0),二次函数(y=ax2+bx+c,a≠0),反比例函数(y=k/x,k≠0)幂函数(y=xa),它们
的图像和性质。
8. 指数函数(y=ax,a>0且a≠1),对数函数(y=logax,a>0且a≠1、以10为底的常用对数记作lg x),它们的图像和
性质,对数换底公式,简单的指数方程和对数方程的解法。
9. 数列(Sequence):等差数列及其通项公式和前n项之和的公式,等比数列及其通项公式和前n项之和的公式。
10.极限(Limit):数列和函数的极限及其四则运算,公比的绝对值小于1的无穷等比数列的和。
11.加法原理,乘法原理,排列及排列数公式,组合及合数公式。
12.二项式定理,数学归纳法(Mathematical induction)
13.多项式(Polynomial):多项式、余式定理、因式定理。
二、 三角(Trigonometry)
1. 角的度量和角的孤度制,锐角a的正弦(sin a)、余弦(cos a )、正切(tan a)和余切(cot a)的定义。
2. 化任意角三角函数为锐角三角函数的公式(诱导公式),同角三角函数间的关系公式,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正弦函
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3. 直角三角形的解决及其应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以及它们在斜三角形解决中的应用。
4. 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半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5. 反正弦函数、反余弦函数和反正切函数以及它们的图像。
三、 立体几何(Solid geometry)
1. 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直线,对应边分别平行的角,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2.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斜线在平面上的投影,直线
与平面所成的角,如果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和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的射影垂直,则它也和这条斜线垂直(称为三垂线定理
)及其逆定理。
3. 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和性质,二面角,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和性质。
4. 正棱柱、正棱锥、正棱台、圆柱、圆锥和圆台的体积和侧面积,球体的体积和表面积。
5. 正命题、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间的关系,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
四、 解析几何(Analytical geometry)
1. 坐标系(Coordinate)
平面直角坐标系,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线段的定比分点分式。
2. 向量(Vector)
向量,有向线段与向量,平面向量的内积。
3.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两点式、截距式和一般式方程,两条直线平行和垂直的条件,两条直
线所成的角,两条直线的交点,点到直线的距离。
4. 曲线与方程,简单的轨迹问题。
5. 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椭圆的定义、标准方程、图形及其性质,双曲线的定义、标准方程、图形及其性质,抛物
线的定义、标准方程、图形及其性质。
6. 坐标轴的平移,利用坐标轴平移将缺xy项的二元二次方程化为标准方程。
7. 极坐标系,极坐标与直角坐标的互化。
8. 空间直角坐标系,空间中的直线与平面,平面方程式,空间直线方程式。
五、 微积分(Differential and integral calculus)
1. 连续函数及导数(Derivative)的概念及其几何意义,几种常见函数[C,xm(m为有理数),ex ,ax ,ln x ,logax]
的导数,两个函数的和、差、积、商的导数,复合函数的导数,基本导数公式。
2. 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极值(Extremum)、最大值和最小值.。
六、 概率与统计(Probability and Statistic)
1. 随机事件的概率、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相互独立事件的概率乘法公式、独立重复试验。
2. 抽样方式(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等),总体分布的估计,正态分布及其总体特征数的估计。
Ⅲ.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1. 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150分。
2. 考试采用闭卷笔答方式,用钢笔或圆珠笔作答,不许用红色笔述,不许用铅笔。
3. 文理科考生使用同一份试卷,其中包括对文理科考生要求不同的试题。
4. 考试可使用计算器和圆规、直尺等绘图仪器。
5. 各部分知识内容的比例
代数 约35%
三角 约15%
立体几何 约10%
解析几何 约20%
微积分 约10%
概率与统计 约10%
6. 各种题型的比例
试卷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三种题型。选择题为四选一型的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只要求直接填写结果,不要求写出
计算或推证过程;解答题包括计算题、论证题和应用题,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演算步骤或推证过程。试卷三种题型所占
分数比例:
选择题 约35%
填空题 约25%
解答题 约40%
3) 英 语
Ⅰ.考试要求
主要测试考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能力。平时学习中,考生应注意英语基础知识的掌握,熟记2000以上常用词和习语, 加强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报考非英语专业的考生仅需参加笔试,可重点提高听力、阅读理解能力和使用英语进行简单写作的能力。报考英语专业的考生除了要在笔头表达方面具有稍高水平外,还必须注意听说能力的提高。
Ⅱ.考试内容
考试主要针对下列5个方面
1.词汇
本大网词汇表所列2000单词为最基本的词汇要求,考生需在此基础上再扩大一些词汇量。
2.语法
此项着重测试考生对基础语法知识的掌握情况,试题内容一般不超出本大网所规定的语法项目。
3.听力
该部分主要测试考生对简单英语对话或讲话的理解能力。
4.阅读理解
此项主要测试考生理解英语短文的能力。在不超越中学生英语语言水平的前提下,阅读材料的选取遵循三个原则
(1)阅读量不少于1000个单词,不少于4篇短文;
(2)题材多样化,包括科普、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
(3)体裁避免单一化,包括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等。
(4)阅读理解能力测试的主要要求是:
?读懂所给材料的主旨和大意,以及用以说明主旨和大意的事实和细节;
?既理解具体的事实,也理解抽象的概念;
?既理解字面意思,也理解深层含义,包括作者的态度、意图等;
?既理解某句、某段的意义,也理解全篇的逻辑关系,并能由此进行推理和判断;
5.写作
此项测试考生的英语书面表达能力,要求考生按规定的题目和字数写一篇英语作文。作文的内容包括日常生活和一般交
往等。考生必须按照题目要求用英语将意思表达清楚,所写的内容必须切题,层次分明;语言需准确得当。
Ⅲ.试卷结构
全卷包括5个大题:
Ⅰ.听力。共20小题。考生根据所听到的简短对话或独白,从所给的选择项中选出最佳答案。
Ⅱ.英语运用。共分A、B两节:
A.单项填空。共15小题。每题在一或两句话中留出空白,要求考生从所给的选择项中选出最佳答案。
B.完形填空。共20小题。在一段难度与中学教材大致相当的短文中留出20个空白,要求考生从所给选项中选出最佳答案,
使补足后的短文意思通顺、前后连贯、结构完整。考生在答题时应通篇考虑、掌握大意、综合运用有关知识。
Ⅲ.阅读理解。共20小题。要求考生根据所给的阅读材料选择最佳答案回答问题。
Ⅳ.短文改错。共15小题。本题给出一篇短文,其中15行右边标有题号。要求考生判断是否有错,如有错即将其改正。错误的类型包括词法、句法、行文逻辑等。该题考查考生在语篇中综合运用英语的准确性。
Ⅴ.书面表达。要求考生根据所给情景和要求(所写材料的目的、对象、时间、地点、内容、长度等),写一篇100个单词
左右的作文。
试卷题目数、计分和时间安排如下:
题 号 内 容 题 数 计 分 时间(分钟)
Ⅰ 听力 20 30 15
Ⅱ 英语运用 35 35 25
Ⅲ 阅读理解 20 50 40
Ⅳ 短文改错 15 15 10
Ⅴ 书面表达 1 20 30
总 计 91 150 120
4) 地 理
Ⅰ.考试要求
1.记忆重要地理事物的名称和分布;记忆重要的地理数据;了解涉及地理的重大时事。
2.正确解释和区分地理概念及其含义。
3.掌握我国区域地理特征及差异,掌握本《大纲》要求的世界各区域和国家的地理特征。
4.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具备读图、填图和绘制简图、图表的基本技能;能运用各种地图、图表分析、说明地理问题。
5.描述、概括、理解各地理事物(包括自然地理各要素、人文地理各要素以及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各方面)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其空间结构。
6.理解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运用地理事实材料和相关知识,简明地推导或定性地说明地理规律和原理。
7.使用和分析各种数据,进行地理信息的提取、认定、判断和分析。
8.比较、分析、评价地理事物和现象,能解释和解决地理问题。
Ⅱ.考试内容
一、自然地理
1.地图
地图上的方向、比例尺、常用图例和注记。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等高线和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2.地球在宇宙中
(1)太阳和太阳系:太阳能量的来源及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系的成员,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地球上具有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2)地球和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大小、形状、经纬网及其运用。地球自转的方向、 周期及其地理意义。时区的划分,区时的计算。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周期及其地理意义。
3.地球上的大气
(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2)大气的热状况: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选择吸收、反射、散射),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气温水平分布的一般规律。气温的垂直变化。
(3)大气的运动: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大气的水平运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对风向影响,气旋与反气旋的形成及其天气,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4)天气与气候:天气与气候的概念,锋面与天气,降水类型及其成因,形成气候的因素,人类活动与气候。
4.地球上的水
(1)水循环和水量平衡。
(2)海洋水: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分布及其原因,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海洋资源及海洋保护。
(3)陆地水:河流补给,水系类型及其径流特征,冰川的类型和分布,地下水来源。
5.地壳和地壳的变动
(1)地球的内部圈层。
(2)地壳的结构和物质组成:地壳中的主要化学元素、岩石和矿物。
(3)地壳的运动:地质作用,地壳的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地质构造类型的分析判断。
(4)板块构造学说:岩石圈,主要的板块及其运动。
(5)内营力和外营力的表现式和作用,地壳物质的循环。
(6)火山和地震,世界主要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
6.自然生态系统
(1)生物与地理环境:生物圈的概念、范围,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
(2)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食物链,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态平衡,影响生态系统改变的主要因素。
二、人文地理
1.农业地理
(1)农业的概念和特点。
(2)农业区位因素。
(3)主要农产品生产区域和国际农产品贸易。
2.工业地理
(1)工业的概念。工业生产的主要特点。工业部门的划分。
(2)工业布局的发展变化,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区位因素。
(3)世界主要工业区域。
3.聚落地理
(1)聚落的形成:乡村和城市。
(2)城市区位。
(3)城市化及其产生的问题。
4.交通运输和国际贸易
(1)世界重要的航海线和主要海港。
(2)世界著名的海峡和运河。
(3)亚欧大陆桥。
(4)重要的国际贸易组织。
5.全球性问题及协调人地关系
(1)人口及人口问题。人口数量与环境。世界不同地区人口的增长及人口问题。人口素质与环境。世界人口的分布。
(2)粮食问题:粮食问题的表现及解决途径。
(3)资源及资源问题:自然资源的概念。可再生与不可再生资源。世界水资源、森林资源、湿地资源的现状、问题及其保
护。
(4)能源及其分类:常规能源、新能源、一次能源、二次能源。能源问题的表现及解决途径。
(5)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出现及发展。世界主要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预防与治理。
三、中国地理
1.世界版图上的中国
(1)领土和地理位置,位置的优越性。我国的临海,大陆架,主要半岛和岛屿。
(2)中国的陆疆和海疆,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3)3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位置、简称和行政中心、经济特区。特别行政区。
(4)我国人口的分布、增长和控制。
(5)汉族、少数民族的分布。知名的少数民族及其主要聚居地区。侨胞和侨乡。
2.地形
(1)地形特征: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2)主要山脉的走向及其分布。
(3)四大高原、三大平原、四大盆地、主要丘陆的分布及其特点。
3.气候
(1)气候特征: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
(2)冬季(1月)和夏季(7月)气温分布情况、温度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等)的分布。
(3)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降水量的季节分配和年际变化,干湿地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的分布。
(4)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冬季风和夏季风的特点,季风活动和雨带的移动,梅雨、伏旱、寒潮、台风。
(5)中国的气象灾害
4.河流
(1)中国主要河流。季风区主要河流的水文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2)长江、黄河的发源地和流经省区。上、中、下游的划分和各河段的主要水文特征及水利的开发和利用。大运河(京杭运河)概况。
(3)内流河的主要水文特征,塔里木河、伊犁河。
(4)主要淡水湖、咸水湖的分布。
5.自然资源
(1)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
(2)森林资源的特点,主要林区;草场和湿地资源。
(3)矿产资源的特点。
(4)煤、石油、天然气、铁、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等主要矿产的分布。
(5)中国主要的环境问题。
6.农业
(1)三类不同地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内陆区、青藏高原区)农业发展的条件和特点。
(2)主要农作物(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以及经济林木)及其分布。
(3)中国畜牧业的类型:农区畜牧业和牧区畜牧业。主要牧区。
(4)主要渔场和盐场。
(5)中国产业化经营农业的发展及问题。
7.工业
(1)主要工业地区和工业地带:辽中南工业区、津京唐工业区、沪宁杭工业区、珠江三角洲工业地区、长江沿岸工业带。
(2)中国主要的冶金、纺织工业中心。
8.交通运输和旅游业
(1)铁路运输网络。
(2)公路运输的发展及主要干线。
(3)内河、近海及远洋运输。主要河、海港。
(4)中国主要的旅游资源。
四、世界地理
1.大洲和大洋
(1)海陆面积,七大洲的位置,面积排序和范围。
(2)海和洋,海的分类,四大洋的地理位置及其基本特征。
2.世界的气候
(1)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基本特点及其分布。
(2)判断气候类型的基本方法,根据气温、降水资料判断气候类型。
3.世界的居民和国家
(1)世界的人种和民族,各人种在世界的分布。
(2)世界的国家和地区:世界主要国家及其首都,世界著名大城市。
4.亚洲
亚洲地形特征:主要高原和山脉,主要的河流和著名的湖泊,主要半岛和岛屿。
亚洲的分区。
日本的自然环境、经济特征和工业分布。
东南亚的气候与农业生产,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分布。
南亚,南亚次大陆:自然条件与农业。
深居内陆的中亚:干旱的气候,畜牧业和灌概农业,交通位置重要性。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
西亚的重要地理位置(五海三洲之地),石油及其分布。
5.非洲
濒临的海洋,高原大陆,热带大陆:撒哈拉沙漠,东非裂谷带,气候带的南北对称分布:野生动物,尼罗河和刚果河。
埃及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棉花,苏伊士运河,石油生产和旅游业。
6.欧洲
以平原为主的地形,主要半岛,深受大西洋影响的气候,多瑙河和莱茵河,地中海。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的自然条件,主要工业部门及其分布。俄罗斯的地理概况
7.北美洲
北美洲的范围,中美洲和拉丁美洲的概念,主要的岛屿和半岛。地形的主要特征,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加拿大的森林资源和小麦。
美国的地理概况
8.南美洲
南美洲的范围,安第斯山脉,巴西高原,亚马孙河和亚马孙平原。暖湿的气候,世界最重要的热带雨林。巴西和阿根廷
的草原和主要物产。
9.大洋洲
位置、范围,岛屿的类型及成因。
澳大利亚主要工农业及其分布,独特的动植物,气候类型呈半环状分布。
新西兰的领土组成,火山和温泉,林业和畜牧业。
10.南极洲
冰雪覆盖的大陆,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科学考察与保护南极环境。
Ⅲ.试卷结构
1.考试形式采用闭卷。考试时间120分钟。
2.试卷满分150分,选择题60分,非选择题90分。
参考书目
1.全日制十年制学校高中《地理》上、下册。
2.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教科书一至四册。
3.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试用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4.香港常用的中学会考、高等程度会考和高级程度会考及相关的地理参考书。
5) 历 史
Ⅰ.考试要求
1.历史学科高考内容包括古今中外最重要的历史事实,要求考生通过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初步认识人类文明和中华文明
的发展演变以及中华民族在世界历史上的卓越贡献。
2.知识与能力并重。考生应能在记忆基本史实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归纳、分析、比较,以阐明其相互关系,引出适当的
结论。
3.考生掌握历史知识,还应注意时间与空间(如地理沿革)、抽象概念与形象事物并重。
Ⅱ.考试内容
中国古代史
一、远古时代
1.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2.氏族公社
山顶洞人 河姆渡氏族 半坡氏族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3.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
黄帝、炎帝的传说 尧舜禹的禅让
二、夏、商、周
1. 夏朝
2. 商朝
商朝的建立 殷墟 甲骨文 青铜器
3. 西周
武王伐纣 分封制 井田制
4. 春秋时期
春秋五霸 老子 孔子 《孙子兵法》
5. 战国时期
战国七雄 商鞅变法 都江堰 冶铁业 扁鹊 鲁班 “百家争呜” 屈原 编钟
三、秦、汉
1.秦朝
秦的统一 中央集权制度 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 焚书坑儒 秦长城 陈胜、吴广起义 楚汉战争
2.两汉
文景之治 犁耕和耧车 汉武帝的大一统 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 张骞出使西域 西域都护的设置 丝绸之路 王莽改制
光武中兴 班超经营西域
3.秦汉文化
造纸术的发明 《九章算术》 张衡发明地动仪 华佗 司马迁和《史记》 佛教的传人和道教的兴起 秦始皇陵兵马俑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
1.三国鼎立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三国 吴派卫温到夷洲
2.两晋
两晋的短暂统一 少数民族的内迁 东晋与十六国 淝水之战
3.南北朝
南北朝的兴替 江南的开发 士族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4.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化
祖冲之和圆周率 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范缜和《神灭论》 王羲之的书 云冈石窟
五、随、唐
1.随朝
随朝的统一 科举制的创立 大运河的开凿 隋炀帝派人去琉球
2.唐朝
唐朝的建立 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三省六部制 康太宗和”贞观之治” 武则天”开元盛世” 曲辕犁 唐都长安与洛阳
边疆各族的发展 唐与朝鲜、日本、印度的友好往来 安史之乱 两税法 藩镇割据 黄巢起义
3.隋唐文化
赵州桥 雕版印刷术 僧一行 孙思邈和《千金方》唐诗 昊道子 敦煌莫高窟
六、五代、辽、宋、夏、金、元
1.五代和北宋
五代十国 陈桥兵变 中央集权的加强 宋瓷 交子 王安石变法
2.辽夏金和宋的并立
契丹的兴起 澶渊之盟 西夏的建立 女真的兴起 北宋的灭亡 南宋的建立 岳飞抗金 南方经济的发展 海外贸易的
发展
3.元朝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元朝的建立和统一 行省制度 澎湖巡检司 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域 民族融合和民族分化政
策 棉纺织业的发展 漕运和海运
4.五代、宋、元文化
活字印刷术 指南针和火药 理学 沈括和《梦溪笔谈》 郭守敬和《授时历》 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宋词 元曲 《清明上
河图》
七、 明、清(鸦片战争以前)
1.明朝
明朝的建立 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成祖营建北京 一条鞭法 资本主义萌芽 瓦刺和鞑靼 明长城 满洲的兴起和努尔哈赤建国
郑和下西洋 戚继光抗倭 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 明末农民战争 明朝的灭亡 清军入关
2.清朝
军机处 文字狱 摊丁入亩 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设置台湾府 粉碎噶尔丹的分裂活动 平定大小
和卓的叛乱 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清朝的疆域雅克萨之战和《尼布楚条约》
3.明清文化
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农政全书》 《天工开物》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国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 《
红楼梦》
中国近代史
一、鸦片战争
1.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西方 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林则徐和虎门销烟
2.战争经过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虎门之战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 昊淞口之战
3.战争的影响
中英《南京条约》新思想的萌发
4.第二次鸦片战争
战争的爆发《天津条约》 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北京条约》 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
二、太平天国运动
1.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金田起义 定都天京 《天朝田亩制度》
2.太平天国后期的斗争
天京变乱 《资政新篇》 李秀成和陈玉成 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及历史意义
三、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加剧
1.洋务运动
洋务派的出现 近代军事工业 北洋海军的建立 近代民用工业
2.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3.中法战争
战争的爆发 马尾海战和镇南关大捷 《中法新约》 清政府在台湾建立行省
4.甲午中日战争
战争的爆发 黄海大战 日军旅顺大屠杀 威海卫战役 《马关条约》
5.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帝国主义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 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四、戊戍变法和义和团运动
1.戊戍变法
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活动 百日维新 戊戍变法的历史意义
2.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 《辛丑条约》
五、辛亥革命和清朝的灭亡
1.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
孙中山和兴中会的建立 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和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
中国同盟会及三民主义纲领
2.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和辛亥革命的爆发
广州黄花岗起义 四川保路运动 武昌起义
3. 中华民国的成立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和清朝统治的结束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六、北洋军阀的统治
1.反对袁世凯统治的斗争
北洋军阀政权的建立 “二次革命” 日本提出《二十一条》
袁世凯复辟帝制 护国运动
2.段祺瑞的独裁统治和护法运动
军阀割据 张勋复辟 护法运动
3.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七、近代文化
1.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严复
2.科学技术
李善兰的数学成就 华衡芳和徐寿的译书活动 詹天知和京张铁路
冯如设计制造飞机
3.文书艺术和史学
“诗界革命”与黄遵宪的诗 讉责小说 京剧的形成
八、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堂的创立
1.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2.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五四运动及其历史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3.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4. 工人运动的高潮
香港海员大罢工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九、 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和北洋军阀统治的崩溃
1.第一次国共合作
中国共产党制定革命统一战线政策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的建立
2.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北京政变和孙中山北上 五州运动 省港大罢工 广东革命根据地 国民政府和国民革命军的建立
3.北伐战争
4.国民党右派发动政变和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
中山舰事件 “四一二”事变 “七一五”事变
十、 第二次国共合作与抗日战争
“九一八”事件 “一二.九“运动 西安事变 ”七七“卢沟桥事变
”八一三”抗战八路军与新四军 台儿庄战役 平型关战役 南京大屠杀
抗战胜利
十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八一”南昌起义 井冈山根据地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红军长征 陕北抗日根据地 中共“七大” 重庆谈判与《双十
协议》 内战爆发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渡江战役 大陆的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十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经济建设和祖国统一大业
经济建设在曲折中发展 改革开放及其成就 外交领域的主要成就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世界史
一、 资本主义的兴趣
1.资本主义的最初萌芽
2.新航路的开辟
3.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殖民扩张
4.宗教改革
5.文艺复兴
但丁 达.芬奇 莎士比亚 哥白尼 布鲁诺 伽利略
二、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王权和议会的斗争
3.革命战争的进程
4.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
5.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688年政变 《权利法案》
三、 第一次工业革命
1.英国工业革命
2.工业革命的扩展和影响
四、 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
英法的殖民扩张 英国成为最大的殖民国家 殖民主义的双重历史使命
五、 美国独立战争
1.独立战争的背景 殖民地与英国矛盾尖锐化 波士顿倾茶事件
2.独立战争
来克星顿枪声 乔治.华盛顿 《独立宣言》 战争的胜利
3.美国联邦政府的成立
1787年宪法 联邦政府成立
六、 法国大革命和法兰西第一帝国
1.启蒙运动
伏尔泰 孟德斯鸠 鲁索 “百科全书派”
2.革命的开始
封建专制制度的危机 攻克巴士底狱 《人权宣言》
3.革命战争的爆发和王位倾覆
1792年8月起义 瓦尔密大捷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成立
4.吉伦特派统治和雅各布宾派专攻
1793年5至6月起义 雅各布宾派专政 热月党的统治 雾月政变
5.法兰西第一帝国和维也纳体系
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兴亡 维也纳会议
七、 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1.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2.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和《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八、 沙皇俄国的改革和侵略扩张
1.彼得一世改革
2.1861年改革
3.俄国的侵略扩张
九、 美国内战
1.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
2.南北战争
内战爆发 《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的宣言》 美国内战的历史意义
十、 亚洲革命风暴
1.亚洲革命风暴
2.1858-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
印度完全沦为英国殖民地 士兵起义
十一、日本明治维新
1.19世纪中期日本的社会矛盾
幕府统治的危机 武装倒幕
2.明治维新
十二、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
1.德意志的统一
2.意大利的统一
十三、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
1.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内容 垄断组织的形成
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阶段的经济、政治特征
3.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重新瓜分世界的争斗 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十四、亚洲、非洲的民主运动
1.亚洲觉醒
2.非洲人民的反帝斗争
十五、第一次世界大战
1.大战的爆发和大战的性质
2.重要战役
3.大战结束
十六、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十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巴黎和会
巴黎和会的召开 凡尔赛和约 国际联盟
2.华盛顿会议
华盛顿会议的召开 五国海军协议 九国公约
十八、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
1.德国十一月革命
2.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3.土耳其凯末尔革命
十九、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1.英国、法国
2.美国、日本
3.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二十、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2.罗斯福新政
3.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4.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廿一、第二次世界大战
1.慕尼黑阴谋
2.大战的进程
德国突袭波兰 法国的溃败 德国突袭苏联 太来洋战争爆发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斯大林格勒战役 中途岛战
役
3.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
意大利投降 德黑兰会议 开罗宣言 诺曼底登陆 雅尔塔会议 德国投降 波茨坦会议 日本投降
4.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廿二、战后世界
1.战后的世界形势
雅尔塔体系 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建立
2.美国的霸权地位和“冷战”的开始
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计划 《北大西洋公约》和《华沙条约》
朝鲜战争 越南战争
3.美苏争霸
美苏争霸的形成 六七十年代的美苏争霸 80年代的美苏关系
4.殖民体系的崩溃和第三世界的兴起
万隆会议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东盟的建立 韩国、新加坡、香港等的经济发展
5.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状况
第三次科技革命 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 欧洲共同体
6.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7.世界格局的新变化
Ⅲ.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1.考试形式采用闭卷。考试时间120分钟。
2.试卷满分150分,选择题60分,非选择题90分。
3.非选择题中的问答题部分共三题,可任意选答其中二题。
4.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史的试题各占约三分之一。
6) 物 理
Ⅰ.考試要求 1.理解本大綱中所列的基礎物理知識(包括現象、概念、定律和應用)。 2.掌握本大綱中所涉及的科學方法和技能(包括實驗方法和實驗技能)。 3.能夠運用基礎物理知識、方法和技能解決具體問題。 關於考試要求的幾點說明: (1)本大綱既包含理論知識,也包含實驗知識。但考試時,實驗知識只要求用書面回答,不要求考生在考場動手做實驗。 (2)本大綱所涉及的數學知識包括三角、代數、幾何、解析幾何等普通數學知識。微積分不作要求。 (3)一般採用國際單位制(SI)。但也要求熟悉下列符號:µ(微),m(毫),k(千),cm(厘米)。還要求會用下列一些單位:A(埃),degree(度,指角度),℃(攝氏度),eV(電子伏特),kWh(千瓦小時),atm(標準大氣壓),mmHg(毫米汞高),以及年、日、小時、分、秒。 (4)考試答卷時,物理專用名詞可以寫成英文。
Ⅱ.考試內容 考試內容包括力學、熱學、電磁學、光學、原子物理學(包括核物理)五部分及實驗。 一、力學 1.運動學(kinematics) 標量(scalars)和矢量(vectors),矢量的加法,矢量的分解(限於二納)。質點。 位移和路程。速度。加速度。相對速度(relative velocity)。 勻速運動。勻變速運動。落體和拋體運動。 圖示法(s-υ圖,υ-t圖)。 曲線運動:鈄拋運動。勻速圓周運動,線速度和角速度,向心加速度。 2.牛頓運動定律(Newton's law of motion)和萬有引力定律(Law of universal gravitation) 牛頓第一定律。慣性(inertia) 牛頓第二定律。力。質量。 牛頓第三定律。 萬有引力定律。 彈性力。胡克定律(Hooke's law)。 摩擦力。靜摩擦和靜摩擦系數。滑動摩擦和滑動摩擦系數。 牛頓定律的應用。 質點做圓周運動時的向心力。人造地球衛星的運動(限於圓軌道)。 3.物體的平衡(equilbrium) 共點力作用下物體的平衡。 4.動量(momentum) 動量。 沖量(impulse) 動量守恒定律(law of conservation of momentum) 碰撞(collisions)(限於一維) 反沖(recoil) 5.功和能(work and energy) 功。功率(power)。 動能(kinetic energy)。 勢能(potential energy)。重力勢能。彈簧的勢能。 機械能(mechanical energy)安恒定律。 6.振動(vibration) 彈簧振子(loaded light spring)。簡諧運動(simple harmonic motion)。 振幅。周期和頻率。 單擺的周期公式。 受迫振動(forced vibration)和共振(resonance)現象。(定性) 7.波(wave) 橫波(transverse)。縱波(longitudinal wave)。 波速(wave velocity),波長(wavelength),頻率(frequency)以及三者的關係。 波的干涉(interfetence)。駐波。波的衍射(diffraction)。(定性)波形圖。
二、熱學 1.溫度 攝氏溫標(Celsius temperature scale)。 熱力學溫標(thermodynamic scale of temperature)。 2.熱量(heat) 熱量。熱容量(heat capacity)。比熱容(specific heat capacity)。 3.理想氣體(ideal gases)和分子運動論(kinetic theory of gases) 理想氣體。普通氣體恒量(universal gas constant) 分子運動論。布朗運動(Brownian movement)。分子力。 溫度和壓強的微觀解釋(microscopic interpretation)。 4.熱力學第一定律 分子的動能。分子的勢能。物體的內能(internal energy)。熱力學第一定律
三、電磁學 1.靜電學 電荷。電荷守恒。 導體。半導體。絕緣體。 庫侖定律(Coulomb's law)。 電場強度(electric field intensity)。點電荷的電場強度。電場線。 場強疊加原理(superposition principle)。 電勢差(electric potential difference)和電勢(potential)。等勢面。 電場強度和電勢差的關係(限於勻強電場)。 帶電粒子在勻強電場中的運動。示波管(oscilloscope tube)。 靜電場中導體上的電場強度,電勢以及電荷分布。 電容器。電容。 平行板電容器的電容與板面積和間距的關係(不要求推導)。 電容器的串聯和井聯。 2.直流電 電流強度。歐姆定律(Ohm law)。電阻。電阻率(resistivity)。電阻率與溫度的關係。 電阻的串聯和井聯(resistors in series and in parallel)。 電源的電動勢(e.m.f.)和內電阻(internal resistance)。 電功和電功率。電阻上消耗的功率。 3.電流的磁場 電流的磁效應。 磁感應強度(magnetic flux density)。磁場線(magnetic field lines) 通電流的長直導線,圓環和螺線管的磁場線分布。右手螺旋定則,right-handed screw rule) 4.磁場對電流的作用 均勻磁場對通電流的直導線的作用力。左手定則。 洛倫茲力(Lorentz force)。 荷質比(e/m)的測定。 5.電磁感應和交流電 電磁感應現象。 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Faraday's law of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楞次定律(Lenz's law) 自感(self-induction)現象。 互感(mutual induction)現象。變壓器原理。 交流發電機原理。 正弦交流電的波形。有效值(effective value)。峰值(peak value) 6.電磁振蕩和電磁波 振蕩電路(定性)。電磁波。電磁波的波速。電磁波譜(electromagnetic spectrum)。 四、光學 1.幾何光學(geometrical optics) 光的直線傳播。 光的反射。反射定律。 平面鏡成像。 光的折射。折射定律。折射率(refractive index)。折射率與光速的關係。 光路的可逆性(reversibility)。 全反射(total reflection)。臨界角(critical angle)。 三棱鏡折射。色散(dispersion)。 透鏡(lens)成像。作圖法。 2.光的干涉(interference)和衍射(diffraction)。 光的電磁學說。 光的干涉(定性)。 光的衍射(定性)。 3.光電效應(photoelectric effect) 光電效應。普朗克恒量(Planck constant)。 光的波粒二象性(wave-particle duality of light)。
五、原子物理學 1.原子 光譜。發射光譜和吸收光譜。線狀光譜(line spectra)和連續光譜(continuous spectra) 原子的核式結構。盧瑟福(Rutherford)散射實驗(定性) 氫原子的玻爾模型(Bohr model of Hydrogen atom) 2.原子核 天然放射現象。半衰期(half-life)。 原子核的人為嬗變(artificial transmutation),原子核的組成。 核反應方程(nuclear equation)。 放射性同位素(radioisotope)。 質能關係式(mass-energy relation)。
六、實驗 1.游標卡尺(vernier calipers)的使用和讀數。 2.螺旋測微器(micrometer callipers)的使用和讀數 3.打點計時器(ticker-tape timer)或數據收集器(digital data log-ger)的使用。 4.驗證牛頓第二定律。 5.研究單擺的振動周期。 6.溫度計的使用和讀數。 7.用描述法畫出電場中平面上的等勢線。 8.學習使用變阻器(theostat)。 9.用電壓表和電流表測電阻。 10.測電源的電動勢和內電阻。 11.電流表改裝成電壓表。 12.學習使用多用電表(multimeter)。 13.測定玻璃的折射率。 14.用雙縫干涉測光的波長。
Ⅲ.考試形式及試卷結構 1.考試方式採用閉卷、書面筆答,考試時間為120分鐘,滿分150分。 2.試卷中各部分內容(包括有關的實驗)的占分比例: 力學 約 34% 熱學 約 12% 電學 約 34% 光學 約 10% 原子物理學 約 10% 3.試卷分兩部分。第一部分為選擇題,第二部分為普通題。兩種題型的占分比例:選擇占40%,普通題占60%
7) 化 學
Ⅰ.考試要求 1.正確理解和運用化學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2.了解常見元素單質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質、制法和用途。 3.了解有機化學基本知識。 4.掌握基本化學計算。 5.掌握實驗基本技能。 6.注意以上各部分知識的聯繫和綜合運用。 7.了解化學與生活、社會、環境及相關學科的聯繫。
Ⅱ.考試內容 一、化學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1.原子和分子 (1)原子、分子、離子; (2)物質的量(amount of substance)及其單位摩爾(mole)、摩爾質量(molar mass)、氣體摩爾體積(molar volumes of gases); (3)化學式(chemical formula)、化學方程式。 2.原子結構 (1)原子組成,原子核(nucleus)、質子(proton)、中子(neutron)、電子(electron); (2)原子序數、同位素(isotope); (3)以稀有氣體元素為例,掌握原子孩外電子層排布。 3.元素周期律(Periodic Law) (1)原子核外電子排布的周期性和元素性質遞變的關係,原子半徑、化合價等的周期性變化; (2)元素周期表,周期、主族和副族。 4.化學鍵 (1)離子鍵(ionic bonds of electrovalent bonds)、共價鍵(covalent bonds)、金屬鍵(metallic bonds)。 (2)極性鍵(polar bonds)與非極性鍵(non-polar bonds)、極性分子(polar molecules)與非極性分子(non-polar molecules); (3)分子間作用力(即van der waals forces)、氫鍵(hydrogen bonding); (4)原子晶體(atomic crystals)、離子晶體(inoic crystals)、分子晶體(molecular crystals)、金屬晶體(metallic crystals)。 5.化學反應熱 (1)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 (2)吸熱反應(endothermic reaction)和放熱反應(exothermic reaction); (3)熱化學方程式(thermochemical equation); (4)燃燒熱(heat of combustion)、中和熱(heat of neutralization)。 6.化學反應速率(chemical reaction rates) (1)化學反應速率的表示法; (2)濃度、壓強對反應速率的影響; (3)溫度對反應速率的影響; (4)催化劑(catalysts)及其對反應速率的影響。 7.化學平衡(chemical equilibrium) (1)化學反應的可逆性,化學平衡狀態; (2)反應物的轉化率; (3)濃度、溫度、壓力對化學平衡的影響,勒沙特列原理(Le Chateler's principle) 8.電解質溶液(electrolyte of electrolytes) (1)電解質與非電解質,強電解質與弱電解質; (2)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 (3)水的離子積(ionic product of water),pH的定義及有關的計算,指示劑(indicators); (4)酸碱中和反應、鹽類的水解反應; (5)離子反應及離子反應方程式。 9.氧化還原反應(oxidation reduction reactions) (1)氧化劑(oxidizing agents)、還原劑(reducing agents); (2)氧化還原方程式的配平; (3)典型金屬及典型非金屬氧化還原能力的比較; (4)原電池(primary batteries)原理、金屬的腐蝕和防護; (5)電解原理及其應用。
二、無機化學 1.氫(H)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氫氣的性質、制法、用途; 2.鹵素(halogens)的原子結構及其單質和化合物的化學性質的比較; 3.氧(O)、硫(S)、氮(N)、磷(P)、碳(C)、硅(矽Si)等非金屬元素及其常見化合物的重要性質和用途; 4.碱金屬(alkali metals)、碱土金屬(alkaline earth metals)及其常見化合物的重要性質和用途; 5.絽(Al)、鐵(Fe)、銅(Cu)及其常見化合物的重要性質和用途。
三、有機化學 1.有機物的特點、有機物的命名(IUPAC命名法); 2.典型的有機反應:取代(substitution)、加成(addition)、加聚(addition polymerization)、縮聚(condensation polymerization)、酯化(esterification)、消去(elimination)等; 3.甲烷(methane)、乙烯(ethene)、乙炔(ethyne)、苯(benzene)的分子結構及性質; 4.烷烴(alkanes)、環烷烴(cycloalkanes)、烯烴(alkenes)、芳香烴(aromatic hydrocarbons),同系物(homologous compounds),同分异構體(isomers); 5.石油的分餾和裂化;煤的干餾和綜合利用; 6.烴的衍生物(derivatives of hydrocarbons)和官能團(functional groups)概念,鹵代烴(halohydrocarbons)、醇(alcohols)、酚(phenols)、醛(aldehydes)、酮(ketones)、羧酸(carboxylic acids)、酯(esters)、醚(ethers)等化合物的性質; 7.糖類(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s)、氨基酸(aminoacids)、蛋白質(proteins)的基本組成結構,主要性質和用途; 8.塑料(plastics)、橡膠(rubbers)、纖維(fibers)等三大合成材料的特性和應用; 9.空氣、水的污染及防治。
四、化學計算 1.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計算各物質之間的質量關係、物質的量(摩爾)關係和氣態物質的體積關係; 2.原料雜質含量、產品純度、產率等有關計算; 3.根據化學分析數據求實驗式、分子量、確定化學式等有關的計算; 4.溶解度及其有關計算; 5.溶液濃度的計算[如溶質的質量分數(質量百分比濃度)、摩爾濃度、ppm濃度等]; 6.反應物轉化率的計算; 7.水的離子積及溶液的pH等有關計算。
五、化學實驗 1.正確使用化學實驗中常見的儀器; 2.常見氣體的制備、收集和鑒別; 3.常見離子的檢驗; 4. 常見有機物的性質和鑒別; 5.濃度、溫度、催化劑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濃度、溫度對化學平衡的影響; 6.溶液的配制和稀釋; 7.中和滴定、指示劑、pH試紙的使用; 8.溶解度的測定及溶解度曲線的繪制; 9.原電池原理,金屬的電化學腐蝕; 10.電解飽和食鹽水; 11.分子量的測定; 12.重結晶法提純硫酸銅及其結晶水含量的測定; 13.粗鑒的提純; 14.乙酸乙酯的制取; 15.脲酫樹脂的制取。
Ⅲ.考試形式和試卷結構 1.閉卷、書面筆答 2.考試時間為120分鐘 3.滿分150分。 4.各部分內容在試卷中所占百分比 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約占 40% 無機化學 約占 20% 有機化學 約占 15% 化學計算 約占 15% 化學實驗 約占 10% 5.各類題型在試卷中所占百分比 選擇題 約占40% 填空題 約占15% 問答題 約占25% 計算題 約占20% (其中選做題 約占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