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联招和两校联招语文备考讲座   一、如何做准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知己”:梳理盘点,查漏 “知彼”:1.对手    2.考点(三种试卷比较) 二、如何备考?抓考点,补缺漏,有的放矢。 小结:多练多思,总结规律,找准方法,事半功倍。 三、寒假复习 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如何“知己”? 两方面下手: 1 .梳理以往语文学习情况。 2 .借助联招试卷盘点。 全国联招语文试卷内容、分数分布情况 ¡        第一部分 ¡        一、语文基础知识(30分) ¡         1.虚词 2.词语 3.成语 4.病句 5.判定语意明确 6.标点符号      7.修辞 8.文学常识 9.文化常识 10.诗词鉴赏 ¡        二、白话文阅读(12分) ¡        三、文言文阅读(12) ¡        第二部分 ¡        四、文言文翻译、默写。(13分) ¡          1.翻译(10分) 2.名句背诵(3分) ¡        五、白话文阅读(23分) ¡        六、作文(60分) 两校联招语文试卷内容分值分布情况 ¡        第一题:基础知识(30分) ¡        分单项(2分)、多项选择题(2分)、诗文填空(5分)、判断题(5分)。单项考点:字形、虚词、词语、语病、修辞、文学常识。多项考点:文学常识为主。判断题考点:以文化常识为主。 ¡        第二题:阅读理解(50分) ¡        1 .文言文 (20—30分)课内外各一篇。课外考点:人物传记 ¡        2 .现代文(20—30分)科技文为主。 ¡        第三题:语言文字表达(70分) ¡        (1)对联(3分) ¡        (2)广告词(3分) ¡        (3)续写(4分) ¡        (4)作文(60分) 如何“知彼”? ¡        一、关于对手和录取分数、人数。 ¡        二、考点分析(三种试卷对比)   
| 题型 | 基础知识 | 文言文阅读 | 现代文阅读 | 语言文字表达 |  
| 招考类型 | 单选 | 多选 | 判断 | 总分 | 阅读 | 翻译 | 默写 | 诗歌鉴赏 | 总分 | 议论文阅读 | 实用类文学类选一 | 图表分析 | 总分 | 对联或排序 | 广告词、主题概括 | 续写 | 作文 | 分总 |  
| 普通高考 | 12 |   |   | 12 | 12 | 10 | 6 | 7 | 35 | 16 | 15 | 12 | 43 | 无 | 无 | 无 | 60 | 60 |  
| 全国联招 | 30 | 无 | 无 | 30 | 12 | 10 | 3 | 2 | 25 | 12 | 23 | 无 | 35 | 无 | 无 | 无 | 60 | 60 |  
| 两校联招 | 14 | 6 | 5 | 25 | 30 |   | 5 | 3 | 35 | 20 | 无 | 无 | 20 | 2 | 4 | 4 | 60 | 70 |  二、如何备考?抓考点,补缺漏。有的放矢 ¡        (一)“死题”:地毯式扫荡。 ¡        “死题”:选择题中的读音、字形、标点符号、修辞等知识点,文化文学常识,诗文佳句背诵,以及文言文知识点里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都属 “死”题。 ¡        备考方法:建立完整的语文基础知识系统 ¡        具体操作:化整为零,逐一攻克。 ¡        重点:根据考点及自己不足锁定方向,反复练习、总结 修辞的使用 ¡        2009年全国联招题目: 下列各句中,没有运用“借代”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 A.今夏我被古典诗词吸引住了。都在和李白、杜甫、苏东坡打交道。 B.下了一场雪,大地仿佛也怕寒冷,便整个儿缩到白地毯里去了。 C.小张对小李说:“为了你们母子好,你知道我费了多少唇舌?” D.你教的仍旧是“子曰诗云”么?”,我问久违了的老同学。 关于借代种类 定义:不直接把人或事物说出来,而是借用与这个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东西来代替修辞方法叫借代。  种类:  1、特征代本体      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2、具体代抽象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3、专名代泛称      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4、部分代整体      我们要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
 找规律:借代和借喻异同 ¡        借代和借喻都有代替作用,不同的是: ¡        1.借代是只代不喻,而借喻是喻中有代。具体说法是,乙事物来代替甲事物时,如果乙事物 甲事物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借代。如果乙事物不属甲事物,是借喻。 ¡        2.借喻是一种省略了本体和比喻词的比喻,完全可以根据具体语境把本体找出来,再加一个“像”字将借喻还原成明喻的形式 。借喻不可。 ¡        3 .借代的本体和喻体之间有相关性,而借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有相似性。 例子:1.我知道我们之间已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 2.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用小米加步枪打垮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所用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     A. 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B.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C. 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她艰难地迎着北风往前行。     D. 远处的山巅,近处的断崖,都笼罩在一片雪帘雾障里。 A 项是借代,“纨绔”本指“细绢做的裤子”,所以指代贵族子弟。其他三项都是比喻中的借喻。  ¡        要求掌握八种修辞手法: ¡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2007全国联招考题: 下列句子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她爸爸是乐队指挥,妈妈是歌唱家,平日里耳闻目睹,多有接触,所以她也爱好音乐。 B.其实,扔掉半个馒头完全没有这么大惊小怪,很多人对这种事早就不以为然了。 C.他俩在中学同窗六载,像亲兄弟似的,一直相敬如宾,从来没有为琐事吵架,更别说打架了。 D.对于帝国主义的经济文化侵略,清朝统治者不但不反抗,反而开门揖盗,助纣为虐。 成语用错规律: 规律1:不合语境。成语是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使用的,这就必须与所在的语境保持协调一致,否则就会犯不合语境的毛病。 规律2:搞错对象。每个成语的使用都有其适用的对象,如果在使用时不分对象,就会张冠李戴,闹出笑话。    规律3:望文生义。如惯用语的意义都是字面意义的引申和比喻意义,如果从字面上理解其意义,就容易出现望文生义的错误。  规律4:不合逻辑。有些成语从意义上看似乎符合句意,没有错误,但从逻辑事理的角度推敲则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前后矛盾。 规律5:不辨褒贬。成语也有感情色彩,运用时如不注意与全句内容和谐一致,就会造成误用 规律6:重复累赘。主要表现在,成语的部分意思与句中的某个词意义重复,造成成分赘余。 例1:他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大人喜欢孩子,孩子也喜欢大人,一 家三口,相濡以沫。 不合语境。相濡以沫”用于困难环境中相互救助,而句中所给的环境却洋溢着幸福气氛,与语境不相吻合  例2:会议期间,农科院等单位在会场外摆出了鲜花盆景销售摊。休息时,摊前车水马龙,产品供不应求。 搞错对象 。车水马龙”是说人车往来不绝或形容繁华的情景。与人们争着购买鲜花这个对象不合。  例3:中国女足昨晚为何表现差强人意,她们又差在哪?  望文生义 。差强人意”、 差:尚,略;强:振奋。勉强使人满意而是指“挫伤人的积极性或让人清醒”。再如“泼冷水”就不是说“把冷水泼出去”。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望其项背”、“不足为训”、“文不加点”等都可能因望文生义而误。  例4:拖拉机司机急于赶路,不走公路,另辟蹊径,沿着江边小道行驶,不料驾驶失控,出了车祸。 不合逻辑。另辟蹊径”原意是另外开辟一条路,即比喻另创一种风格或方法。里如用原意,与“沿着江边小道”相矛盾  例5:由于目睹家乡农民生活艰难,加上社会上各种腐败现象如雷贯耳,他的心中甚感迷惘与失望 。 不辨褒贬。如雷贯耳”是褒义词,只能形容名声大,不能形容腐败。  例6: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显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 重负累赘。居室”与“蓬荜”意义重复累赘,因为“蓬荜”是“蓬门荜户”的省略。  二、抓考点,差缺漏,有的放矢。 (二)活题:积累“题感”。选择题中的病句,现代文阅读,古文阅读,诗歌鉴赏,写作以及一些比较灵活的语言知识运用题是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解答的。对于这类题,总结规律,提高理解力,积累“题感”最重要。
 ¡        备考方案:多读多练多问多思;知其然且知所以然。 ¡        具体操作:紧扣考点,每天一练一思。 ¡        举例: 古文阅读。 古文阅读 ¡        一、古文阅读考点: ¡        人物传记为主(大分)诗文填空(3分)诗歌鉴赏(2分)09年:《魏书 王早传》08:《后汉书 徐嗫传》07《明史徐光启传》06《元史 赵孟頫传》05《史记 滑稽列传》 ¡        特点:题型固定。 1.选择题(1)依次填入下列方框的字,正确的一项是: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意向是(考实词,一词多义) (3)抽取文中某种句,问属于哪个复句类型。 (4)下列叙述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2.翻译题(直译) 复习方法:1.积累文言文的基础知识。      2.阅读30篇以上的古文人物传记。看得懂,会做题。根据题型来理解。 作文 ¡        考点分析: ¡        09:信心比金子还重要;微笑。08:我们为什么需要倾听;不做这事,我就心里不安;07:生命的色彩;这件事让我感动;06:平凡的创意;路。05:细节见真情;我的故乡梦。04:熟视无睹;自得其乐 03: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的幸福藏在哪里?02.明月千里寄相思;乌云能遮月,毕竟有限时。01:只要功夫深,铁杵也能磨成针;即使功夫深;铁杵也难磨成针。00:敢为天下先;了解自己的优点。 ¡        特点:1 .两选一。标题作文。2.题目实在;贴近生活,以心灵感受为主。3.文体不限。议论文为主,记叙文、散文为辅。4.不少600字。 评分标准 ¡        一等(60—51):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谨、言语流畅、字迹美观、符合文体要求。 ¡        重点:内容、语言、问题为重点 ¡        扣分:缺题目扣1分,3个错别字扣一分,抄袭的得分在四等(20分)以下。 注意: 1. 在复习具体知识点时,应有意识地将所复习的知识点和其所属的知识系统联系起来。做到窥一斑而知全豹。 2.每做一道题,先思考这是哪一部分的知识,总结规律。建议在每次大考前,在笔记本上对书上的知识点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梳理。 3.建立专用的错题本。每天晚上整理一次,定期的翻看,建立错题集的意义在于防止错误重演,用不同颜色的笔标出错误,并找出错误原因标在旁边。  三、寒假复习建议 一、基础知识练习和积累:梳理语文基础知识大系统。侧重考点,如虚词、病句、成语、文化文学常识等。背诵经典的诗文佳句。 二、阅读理解:培养快速有效的阅读效果。可进行专题训练,分为文言文阅读、古诗词鉴赏、现代文学作品(散文、小说)阅读,论述类文本(议论文)阅读和实用类文本(人物传记及科普类文章等)阅读。参加两校联招的古文复习以教学大纲为重点。应注重两个方面:一是信息筛选的能力,二是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三、作文     多读。要关注当前社会在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发生的重大事件,推荐阅读《读者》、《青年文摘》、《散文》、《杂文选刊》、日报等等,  积累写作素材。休闲看电视选择“实话实说”、“文化访谈录”、“东方时空”、“焦点访谈”等节目,以获取更多鲜活信息。    多练。隔天一小练,写100字左右“一事一议”、关于心灵、人生的一些随笔之类。隔周一大练,写一篇完整作文。保持 “笔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