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在中国大陆一流的重点高校当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的时间最短,只有50年,但她的「所系对口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的教研体系却是全国独一无二;她的招生人数最少,但每1000名毕业生中就有1位国家科学院院士、700多个硕博士居全国之冠;她的教学经费排在30名之外,但她的综合实力却是名列前茅;她位处偏远的安徽合肥,但她在国际科学期刊的人均论文发表数,让北大和清华也只好称臣。

全院办校 所系结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中国科学院所属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1958年9月创建于北京,首任校长由郭沫若兼任,建校第二年即被列为16所重点大学之一。1970年初,学校迁至安徽省合肥市。1978年以后,学校锐意改革,大胆创新,率先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具有创新精神和前瞻意识的教育改革和开放新举措,很快成为高质量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办学经费长期位列全国高校30多名,但其综合实力却挤身前「一流大学」的前列,为保证大学教学质量,中科大在50年办学实践主要探索了四种方法:
- 「所系结合」:中科大隶属中国科学院,利用这一优势,中科大建立了院系和中科院相关科研院所对口结合的方式,联合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这种方式在大陆高校中独一无二;
- 坚持「大师」给本科生上基础课制度。在中科大,院士、教授给本科生上课既是传统,也是制度。中科大人认为,这是培养优秀人才的一条重要经验;
- 倡导学生个性化和自主学习。中科大有5个「自主」: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课程、教师、进度、院系专业和修学年限等等,每年都有20%左右的本科生调换专业;
- 不以规模创一流。50年前,中科大建校时首批招生1634人;50年后的今天,每年招收本科生还仅仅是1860人。1860就被称为是「科大恒数」。科大校长朱清时院士认为︰每一所大学都应该有一个「极限容量」,一个班级有20-30名学生,那么学生和老师之间就会有很好的沟通和交流机会;如果是40-50人,就已经到了可以承受的极限;如果再多,上课就变成了报告会,很多学生就会失去和老师交流、进入实验室实际操作等机会,甚至有些学校学生上自习教室都找不着位子,教学质量必然会大为降低。
科研成果名列全国之冠
中国科技大学的规模并不大,专任教师只有1600人,但每年在国际上发表科技论文及被引用情况一直保持在全国高校前列,人均发表论文数全国第一。 1978年以来,共有45项科研成果获得大陆国家级奖励,477项获院省部级奖励;1996符2000年间,在奈米科学领域发表的论文数在世界大学和科研机构中排名第二;1998-2002年间,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被SCI收录论文数字居世界同类机构第二,实验室作为中国唯一受邀单位参加美国世贸中心重建的国家安全计划;1998-2005年,科大在世界顶尖学术杂志——美国的Science与英国的Nature上发表论文12篇,其中第一作者单位论文数8篇。
在科学研究方面,不仅建造了大陆高校中的第一个大科学工程——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而且从1978年到1998年20年间,共取得重大科研成果758项,平均不到10天即获得一项科研成果,被国家科技部评为全国科研业绩最佳的四所大学之一;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美国『Science』和法国『Research』杂志评出的中国大陆13所杰出大学中,均名列前茅,是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大学之一。
站在科技战略的前沿
学校积极承担重大科研任务,前沿科学问题的研究优势和前瞻性的科研布局,使得中国科大在未来的科学战略上抢得了先机。在「十一五」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中,该校在量子调控、蛋白质研究、奈米研究和发育与生殖研究4个国家重大研究计划中领衔担纲,获批项目数和研究经费居全国高校第一;同时,该校并被列为「十一五」量子调控研究国家科技重大研究计划的两个委托研究基地之一。中科大的「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近年来,又独立承担了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二期工程、参与了「HT-7U超导托卡马克」等大陆首批大科学工程建设项目;参与提出和实施了「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 纤光谱天文望远镜」、「东半球空间环境地面综合监测子午链」等大科学工程项目;作为负责领头单位,承担了「火灾动力学演化与防治基础」和「量子通信与量子信息技术」两项2001年国家973计划重大项目。
不靠规模创一流
从建校开始,中科大就有个明确的指导思想:办学要靠发展内涵,不能靠规模创一流。多年以来中科大招生规模始终相对稳定,尤其是在近年来大陆高校普遍大幅扩招的情况下,中科大依然坚持每年仅招收1860名本科生,这个数字自1999年以来就没有改变过。中科大认为「一所大学是不是一流,最重要的标志不是发表多少篇论文,也不是得了多少奖,最重要的是她的学生在社会上有多大的威望。科大追求的,就是这样一种感觉。」科大成立仅50年,却培养了42名两院院士、20多名国防科技战线的将军,本科毕业生中平均每千人中产生1名院士和700多名硕士博士,比例高居全国高校第一。
突出学术 淡化行政
在学校硬件建设上,采用大规模建设公用平台的方式,避免重复建设。近年来,中科大先后投资建设了面向全校学生开放的5个大型公共创新平台:理化科学实验中心、信息科学实验中心、工程科学实验中心、生命科学实验中心和超级计算器中心。无论是高年级本科生,还是研究生,都可以平等地申请使用公共实验平台,彻底打破条块分割的格局,推动学科交叉。据统计,公共实验中心每年提供测试服务约8万机时,约3万人次。学生在一次次的科学实验中,能大大提升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受到科学理念的熏陶,公共试验中心已经成为原始创新的肥沃土壤。
与此同时,中科大突出学术氛围,淡化行政文化。数十年来,行政办公楼简朴如初;各院系和行政处室均无公交车,很多院士骑着自行车奔波在课堂和实验室之间,一些教师甚至仍住在几十年前修建的砖瓦楼中……中科大党委书记郭传杰说:「在科大,最受尊重的是有成就的学者,而不是行政官员」。
产学研合作 高质量就业
在保持基础科学研究优势的同时,学校还不断调整科研布局,积极进行高新技术跟踪与研究,努力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和技术开发,加强产学研合作,巩固和发展了与大庆石油管理局、石化总公司、宝钢集团、联想集团、海尔集团等著名大中型企业的合作关系;并积极为区域经济、科技和教育等社会发展事业服务,分别设立了合肥国家大学科技园、漯河高科技园区、上海研发中心和深圳福田产学研基地等,为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近几年来,虽然高校就业形势严峻,然而中科大的毕业生就业却不难。中科大对1999年至2004年的本科毕业生离校时去向进行了统计,该校本科毕业生累计有但人,其中有6150人被直接录取为国内、外研究生,占总数的68.14%。每年在国内直接参加就业的毕业生中有80%以上集中于上海、北京及深圳等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国家重点科研、院所,其中大部分工作在当今世界上比较具有影响力的500强跨国性企业。
中科大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主任崔献英说,中科大招生规模适度,使得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能向优质的生源集中,培养出稀缺的高质量创新型人才,这是中科大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最主要原因。
大师比大楼还多 ── 中科大校园侧写
走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园里鲜见几座堂皇气派的新建筑,很多建于上个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建筑已显得有些陈旧。如果不是刻意提醒,甚至会恍然置身于一所中学的教室。但校园里那些几代人熟悉的身影 却以雕像的形式永久地驻足,梅贻琦先生曾言「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大师之谓也」,在这里,双臂环抱、面含微笑的郭沫若,以及静静沉思的众先师们都在无言地提醒着,「这是一所大师比大楼多的学校」 。
大师比大楼还多
今天的中科大正在不动声色地运筹帷幄、招兵买马,准备打一场新时期的科技攻坚战,人才引进成为抢占制高点的重要举措。 2008年12月,中国大陆出台「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又称「千人计划」),连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内,共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5所高校入选国家首批20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虽然中科大在第一轮「千人计划」答辩中有5人顺利入选,与清华大学并列高校榜首。但地处合肥,中科大更觉形势紧迫。「科大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我校最大的差距在人才,最缺的是战略科学家、教育家和学科领军人才。尽管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我们要把创建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作为一个目标,这个目标会促使我们在眼光上更高远一些,心胸上更博大一些,更进一步着眼全球、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哪怕实现这个目标要用10年、20年,或者更长的时间,但我们现在就要朝这个目标迈进。」2008年出任科大校长的侯建国院士如是说。
站在科学战略的最前沿
追求卓越,不断创新是中科大的精神所在。上个世纪「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的建立,使得中科大能够一直站立在科学战略的最前沿。进入新世纪,进行资源的战略整合,提升竞争力就成为大势所趋。因此,中科大在认真研究国内外学科发展态势、国家需求和科技政策的前提下,提出建设一个国家级的实验室——「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的计划,并于2003年的11月获得大陆科技部批准筹建,将奈米、生物、信息和认知四种技术融合在一起。
拥有「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与「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筹)」,使中科大成为唯一拥有两个国家实验室的高校。据统计,学校近年来新增加的8名中科院院士,80多位高层次人才中,80%以上是依托两个国家实验室以及火灾安全、信息科技前沿理论与应用、地球与空间系统科学等「985科技创新平台」培养、引进产生的。依托这些平台,还形成了7个中国大陆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4个中科院创新团队和6个教育部创新团队。此外,学校还拥有5个国家级科研机构和28个省部级重点科研机构,在此基础上,中科大初步形成了以国家实验室为龙头的园区式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成为中国大陆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
一张平静的书桌
地处合肥,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中科大饱受落后的交通和通讯之苦,现在随着交通和通讯的日渐发达,中科大反而能远离喧嚣和浮躁,成了一个能潜心向学,安心读书的地方。有人说,「中科大还能放得下一张平静的书桌」。
身在合肥,中科大的眼光却始终是瞄向世界的。原子核物理、原子核工程、放射化学、辐射化学……建校之初,中科大的13个系41个专业都是围绕以「两弹一星」为核心的国家战略目标设置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是我们50年不变的原则和传统。」侯建国介绍说,从「两弹一星」,到「人才战略」,再到「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科大一直坚持在超前部署一批前沿技术,加强高技术领域的前瞻性、先导性和探索性研究上做文章,不仅瞄准国家的现实需求,也始终瞄准着国家科技竞争力的长远需求。
一棵招风的大树
熟悉中科大发展变迁轨迹的人说,中科大的发展是历经磨难而后生的奋斗史。经历南迁及「文革」等种种磨难,使科大人具有很强的危机意识。
1978年,当改革开放的号角吹起,中科大以大胆创新的精神再度崛起;率先面向世界开放办学,选拔青年教师和优秀学生赴欧美进修和攻读博士学位;首创少年班,采用全新的培养模式;创办中国第一个研究生院;1983年4月兴建迄今为止唯一由大学担纲的科学工程—「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率先实行大学、硕士、博士分流培养和硕博连读体制。1978年至1988年,李政道先生发起的中美联合招考物理学赴美留学生,科大学生共考取237人,占录取总数的25.8%,为全国之冠。无怪乎英国的《自然》杂志曾撰文称中科大是「招风的大树」。
今日的中科大,在量子调控、量子通信、蛋白质科学、奈米科技等专业上,踏实地钻研基础问题研究和高技术领域的课题,丰富且发展着科技的内涵。中科大正在努力形成这样一个局面:以一流学科吸引一流人才,以一流人才推进一流学科建设。例如物理学科在特聘教授的领导下,推动了「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量子物理与量子信息研究部」,并促其发展出特色鲜明的多学科交叉、理论与实验密切结合的世界知名量子信息科学研究中心,取得一系列世界瞩目的原创性成果。不但在量子通信领域的国际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同时也为早日实现实用化的绝对安全的量子通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追求创新 卓越至上
50年来,中科大培养的每1000名本科生就诞生了1名两院院士和700多名硕士、博士,比例居全国之首;仅1980年以后的毕业生中,就有8人次入选全国「五四青年奬章标兵」和「十大杰出青年」;1998年以来,中国科大共有28篇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奬比例居全国高校第二,在理学类获奬数居全国第一。理学博士点国家重点学科覆盖率达到100%,工学博士点国家重点学科覆盖率达到40%。
现在,在中科大有两院院士28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6人,国家教学名师5人。
过去10年间,中科大有近20项成果入选世界性的科技评比,同时也是最近6年连续入选「大陆十大科技进展」的唯一院校;参与《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中的四大科学计划,共有10个重大项目获得立项,居大陆高校第一;1998年至2007年,中科大发表的SCI收录论文累计被引用7521篇,累计被引用61919次,篇均引用率达到8.23次,居所有大学之首。
创建之初,中科大就被注入了一种追求创新、卓越至上的精神元素和特质,并始终成为这所学校文化精神中的核心内容,在50多年的时光流转中留下挥之不去的烙印。今天的中科大依然坚定地走在通向未来的路上……
【发明家在中科大】
● 山寨论文克星
论文抄袭事件此起彼落,可让老师们伤透了脑筋。如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开发了「山寨论文」的克星;以《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作为全文比对数据库而开发出的「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只要把需检测的论文输入后,系统就可以将其与几千万份数据库内不同类别的文献进行比对,把文字完全重合的段落描红标出,最后进行总体统计并列出分析报告。该系统又被戏称为「论文测谎仪」,目前还在试验阶段。
● 机器人大战
机器人世界杯(Robo Cup)于2009年的第13届大赛在奥地利的格拉茨举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蓝鹰队」夺得仿真2D组世界冠军,并在服务机器人系列赛事中展示了世界领先的自主创新成果。RoboCup共有来自44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支队伍、2000余名代表参加了机器人足球、机器人救援和服务机器人三大系列赛事;仿真2D是此次大赛的第一个项目,也是竞争最激烈的部分。
● 语种识别冠军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2009年「NIST语种识别大赛」获得「高难度混淆方言测试」冠军、「通用测试指标」亚军。 「NIST语种识别大赛」由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署(NIST)组织,是国际上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泛的语种识别评测,自2000年以来已成为NIST主办的语音技术相关的常规评测项目之一。语种识别是指识别出所给定的任意语音所属语言的种类,是语音识别关键技术之一。参赛单位高手云集,汇集了包括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等15家国际、国内著名语音研究机构。中科大的好成绩不但标志着中国大陆在国际语音技术领域已取得了稳固的全面领先地位;亦彰显了中科大在种种关键技术领域全面拥有了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成果,对推动语音技术在各领域的深入应用具有重大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