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人在大陆—“登陆”潮中的排头浪

东莞台商叶春荣在公司的新产品展览室向参观者介绍新产品。

李崇章在上海的办公室中工作。
1月15日,叶春荣专门从黑龙江哈尔滨匆匆赶回广东东莞。全国人大执法检查组正在东莞检查台胞投资保护法实施情况。“没想到检查组会到我们中小企业来听取意见。”事实上,经过20年的发展,叶春荣的“小企业”规模已经扩大几十倍,去年甚至在国际金融危机中逆流而上,股价翻番。
叶春荣只是诸多在大陆的台湾人的缩影。20多年来,成千上万的台湾人来大陆寻找机会,实现梦想,汇聚成两岸不可阻挡的交流潮。
·“登陆”·
追逐梦想的地方
一年365天,天天都有台湾同胞往来于海峡两岸,常住大陆的台商、台干、台生和眷属更有百万之巨。而这一切,都源于20多年前,打开两岸间第一扇门的“大陆探亲潮”。1989年,台湾当局不得不放宽允许台胞赴大陆的许可范围。以探亲为主的两岸人员往来开始发生变化,台胞在大陆开始投资设厂,进行学术、文体等交流活动。大多数“台商故事”便由此开始。
“最初来到大陆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这边的人力成本、土地价格都很低,当时在台湾我们已经很难有生产加工业的成本优势,大陆潜力巨大。”叶春荣回忆。1990年他38岁,只身来到大陆。至今,他仍忘不了第一次到东莞考察的情形:头顶行李,坐在拖拉机上,而这片古籍里杨贵妃伫望的荔枝产地,放眼四周尽是稻田……
20世纪90年代,台商“登陆潮”一波接一波,叶春荣算得上“排头浪”。之后,越来越多的台商、台干抢滩“登陆”。
美声服饰辅料公司副总经理李崇章,1994年刚过而立之年,他清楚地记得第一次“登陆”的那天是5月1日。“我替老板到上海'投石问路'。作为一个经理人,不需要太多的理由,公司有需要,大陆有发展空间,顺理成章就来了。”李崇章笑着说。第二年,他的太太也来到大陆,和他一起打拼。
“人不亲土不得不亲嘛!尽管刚到大陆人单力薄,但毕竟两岸流的都是同样的血液。”李崇章觉得即便是刚来大陆,也没有很大的障碍,“而且那时候,大陆就对我们很尊重。”
为了事业而“登陆”,是大多数台商、台干共同的出发点:两岸坚冰初破时,第一波投资的“排头浪”聚集在福建及珠三角地区,而后延伸到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地区,再延伸到环渤海甚至西部等腹地。
蔡松穆则是为了学业“登陆”。 1997年,他从台湾大学农业化学系毕业后,参加了大陆为港澳台学生设立的专门考试,考上了南京中医药大学。
“我咨询过一位学姐,在比较过两岸的教材后,认为还是到大陆去学中医比较好。”为了实现自己的中医梦,2005年,蔡松穆又考上了北京中医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融合·
见证成长的过程
1月20日,蔡松穆到南昌一所大学试讲,希望能找到一份教职工作。2009年7月,从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后,蔡松穆几乎没有考虑过回台湾,一直尝试在大陆找工作。
蔡松穆说,他选择在大陆求职,台湾不承认大陆学历不是主要因素,主要是因为自己在大陆待久了,和大陆学生互动啊、生活环境啊都慢慢习惯了。“当然,妈妈会念叨我,比如打电话说:冬天下雪蛮冷的,还不如回来;爸爸则比较支持,他觉得大陆发展机会多,留在大陆也好。”他自己认为,每个地方都有好有坏。北京冬天是很冷,可是到了这里,才知道什么叫四季分明。
同样感受并喜欢着北京的四季分明的,还有赖霈汶,1994年他经人介绍到北京一家有台资入股的公司工作。“那是11月,我第一次到北京,正赶上下雪,是我平生看到的第一场雪,很兴奋,也冻得很难受。”赖霈汶说,他喜欢北京,“我喜欢它的文化底蕴,出租车司机都可以和你侃侃文化、政治、历史,在这里可以遇到全世界各地的客人,还有各省区市的人,多种文化交流。另外,在这里,只要愿意做,就有很多机会。”
在北京工作10年后,赖霈汶回到台湾反而不太适应,“感觉大陆同事工作更有干劲。”他笑说,自己被台湾朋友笑话“一身的大陆味”,“我也算半个北京人,可以说,我见证了北京的成长。”
而广东东莞的叶春荣、上海的李崇章,何尝不也是见证了所在城市的成长?
晚上10时,叶春荣驱车进入夜色中的东莞,时速80公里的轿车奔驰在已经完全不见乡村景致的高速路上,与随处可见亮灯加班厂房的热忱相互辉映——20年前泥泞的小路、无尽的稻田已是往事,那时候,从东莞开车到深圳要两个小时,到广州也要两个小时。
李崇章更是把当年从闵行区打车一个半小时到市中心请人吃饭的事当作笑谈,“那时在上海想找地方请人吃饭可真难!”如今,在上海生活了近20年的他,几乎能细数每一条道路的改变、每一幢大厦的立起。“融合?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大家都是中国人,我们本来就是一样嘛!”
·深耕·
离开大陆就是放弃未来
最近,李崇章正在自己居住的社区推广环保、低碳概念,“我们先在企业内部尽力去推动,然后寻找慈善机构合作,最终争取能和政府项目进行对接。”这几年来,李崇章相当一部分精力都投入到公益活动中。
“阳光小组”,是李崇章在美声另一个值得骄傲的项目。在李崇章的带领下,公司员工利用这一平台,在各自的家乡挖掘失学的案例,并以实际行动去帮助孩子们复学。“公司依托大陆发展数十年,可以说是雨露均沾。公司成功了,那么让大陆的社会、环境更好也是我们应该做的。”
10多年来,李崇章不仅让公司扎根大陆,自己也在上海购房置业,安顿下来。“我的两个小孩都在大陆读书,而且读的不是台商学校,我希望他们能够接触大陆多元的文化——其实他们从小就在这里长大,已经很融入了。”他说,接下来还想让孩子接触、帮助一些家庭贫困的儿童,让他们懂得感恩。
让家庭落地生根,让企业落地生根,都是台湾人深耕大陆的方式。
“去年国际金融危机,有人质疑我们是否会卷款逃跑。跑?往哪里跑?”叶春荣笑说,“我的朋友、社会关系都在大陆,已经快60岁了,跑了还能东山再起么?”
相对而言,较早来到大陆的台商、台干仍有诸多优势,他们最关心的是如何培养下一代接班人,是如何顺应潮流实现企业产品结构升级,是如何更好地深耕大陆。
东莞台商协会常务副会长曾纪坚也是1992年就到大陆创业的台干,2007年,他经营管理的台达电子在东莞投资8000万美元兴建研发中心,这是台达电子首度将台湾的产品研发向大陆转移。“产业转移的趋势,让我们不得不考虑,把产品研发部门迁过来。”曾纪坚解释道,一方面台达位于台湾岛内的工厂实际上已经陆续关停,将研发中心迁至大陆,将更靠近生产工厂;另一方面,随着近年大陆成本优势的减弱,提升产品附加值迫在眉睫,这也是台达研发部门迁移的战略考量。同时,台达电子生产部门开始向更低的成本洼地转移,陆续在天津、江苏、湖南投资建厂。
“我最辉煌的时光都留在大陆了。”李崇章说。
“你还是回大陆去吧,台湾不是你的世界。”赖霈汶的父亲对他说。
“在大陆工作这么多年,感觉到更多的是同,而非不同。”曾纪坚说。
“中医,当然是在大陆比较地道。”蔡松穆仍坚持在大陆实现“中医梦”。
“离开大陆就是放弃未来。”叶春荣如是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