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台湾生 日子过得怎么样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 高考】
曾几何时,台湾稍有能力的家庭都会把孩子送到欧美去留学。如今,越来越多的台湾学生将目光移向海峡西岸。他们跨海赴大陆求学,有着怎样的考量?遇到什么问题和挑战?要经历怎样的磨合适应期?
根据台湾教育部门的统计,1985年到2007年间到大陆就读本科以上的台生总数为14907人,近两年人数大幅增长,仅2009年到大陆念本科的台生就有6775人。
缘起:他们寻求什么?
三四十年前,台湾有句话叫“来来来,来台大;去去去,去美国”。如今,这句话已改成“来来来,来北大;去去去,去大陆”。
今年4月国台办宣布,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在内的123所大陆高校都将接受台湾高中生用台湾基本学力测验达“顶标级分”的成绩申请入学。这一利好政策更激发了台生来大陆就读的积极性。北大今年接受60份台湾高中毕业生的申请,最后有13人被北大(含医学部)录取,其中包括李敖之子李戡。台湾《旺报》最新民调显示,若同时考上北大及台大相同科系,68%的台湾民众优先选择台大,但想到北大就读者也有18%,比去年增加了7个百分点。
台生纷纷登陆,所为何来?
很多来大陆就读的台生是台商子女,父母在大陆经商或工作,为了让子女早日适应大陆环境,积累人脉,将来好顺利接班,所以选择让子女在大陆读书。
宜慧就是台商子女的典型,马上要升入大四的她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由于父亲工作的关系,她从高中就来到北京读书。“当初来到大陆,爸爸就将台北的房子卖掉了。他告诉我们,以后家就在北京了!”现在,弟弟就读于北大医学院,妹妹在清华读中文系,一家3人在大陆最好的3所高校就读,“爸爸很为我们骄傲。”宜慧说。
除了家庭因素,越来越多的台生开始意识到,随着两岸交流的紧密,尤其是ECFA签署后,两岸的经贸往来必定越来越多。将来要想有一个好的发展,必须及早抢滩大陆。用Bart的话来说就是,“将来赚钱怎么赚?一定要来大陆的啊。”Bart是台大经济系大三的学生,他目前的打算是毕业后申请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研究生。Bart对自己的将来有明确规划:台大毕业后到北大读研究生,之后工作两年或者更久的时间,再去美国念MBA。为何要在北大读研究生?他说,北大名气高,更容易申请到美国的MBA,另外他自己的能力足够让我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言谈中,宜慧透着自信。
小琪初到厦大时,也曾因大陆学生学习用功而备感压力。再加上住在漳州校区,生活上不甚便利,她一度曾想退学回台湾。辅导员的一句话让她觉得自己不能这么没骨气:“这一批来了四五十个境外生,大家都能坚持,为什么你对自己没信心,里面还有真正的大少爷大小姐呢。”就因为这句话,要强的小琪坚持了下来。
未来:大陆还是台湾?
对于宜慧来说,北京已经是她的家了,以后毕业肯定要留在大陆工作的。她在大学期间,就积累了丰富的实习兼职经验,因此,她很有信心能够找到心仪的工作。Bart说他喜欢到不同的地方见识,“只要那个地方有未来,有机会,我就愿意去那里发展。”他说,“以目前的情况看,大陆绝对是比台湾有更多的机会。”
而小琪却有些苦恼。虽然现在台湾经济不景气,但她仍然想回台工作。“毕竟家在台湾啊。”此前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公告“大陆地区学历检核及采认办法修正草案”,拟承认大陆41所高校学历。厦门大学在41所高校之内,但公告有一条文:不追溯承认公告之前取得的大陆学历。也就是说,小琪的学历回到台湾后很可能成为废纸一张。
岛内的这个公告同时规定,不承认在大陆取得的医科学历。据统计,目前到大陆就读大学且具有正式学籍的台湾学生约有1.5万人,其中1/3左右读医科。“我们是有家归不得啊。”医科的学生对此很无奈。
不论是从学术还是两岸未来交流看,两岸互相承认学历将是必走之路。岛内承认大陆学历不溯及以往,不包括医科,实在值得商榷,毕竟寒窗苦读多年啊,1.5万台生的利益不容忽视!这些,都有待于两岸交流的深化 |